政管学院“西兰卡普”传承小分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18-09-10 09:43 本站

打印 放大 缩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土家族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压缩。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兰卡普”传承小分队,依托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优势,深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西兰卡普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从传播视角出发,探索土家族非遗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发展与传承困境,帮助其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探索西兰卡普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8月5日,团队成员分别从济南、滕州、邹平赶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于下午在红土乡集合。8月6日,团队成员分为两队,一队前往红土乡各村落寻找西兰卡普传承人,另一队前往土家族文化馆、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探索土家族非遗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发展与传承困境,探索西兰卡普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微信图片_20180910092321.png

 

86日,团队成员参观了恩施州文化中心,通过真实的绣品和资料了解西兰卡普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社会组织带领青少年团队在此参观,经访谈发现,不论是带队的老师还是学生,他们对西兰卡普的了解也并不多,只知道它是土家族的一种织锦,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西兰卡普的制作过程、发展趋势、基本图案都不清楚。除参观的团队外,团队成员也询问了多名景区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皆表示专业讲解人员已经下班,西兰卡普的基本图案、编制手法、编制机器的使用等问题只有专业讲解人员知道,多数工作人员并不了解,访谈过程中甚至有工作人员对我们说如果对这个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查阅资料。

 

微信图片_20180910092326.png

 

87日在恩施州土家族博物馆,队员跟随旅游团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了解了西兰卡普的制作步骤、纺织技巧,认识了制作西兰卡普的工具、机器。初步认识了西兰卡普的图案。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对参观的游客和讲解人员进行了访谈。在参观的当地游客当中(许多外地游客没有听说过),大家对西兰卡普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西兰卡普在过去的用途等等。有一名游客的家里老一辈还制作,但因为文革时期破四旧西兰卡普几乎被全面取缔,而当时该游客年龄还小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只是知道可以制作老一辈的衣服、女儿出嫁时的嫁妆、结婚时所用的被面等等。但对其有哪些图案、哪些内涵等都不是很了解。

 

微信图片_20180910092329.png

 

 

88日、9日、10日,在红土乡我们共找到了4位在做或做过的土家族西兰卡普的人,他们分别是李阿姨、叶奶奶、陈奶奶、李大爷。在这部分人当中,还在坚持的只有李阿姨,叶奶奶和陈奶奶因年事已高不再做,而李大爷则是代替已故的老伴接受的访谈,其中关于西兰卡普的许多东西并不了解。

李阿姨今年47岁,她是十四五岁那年跟着她的母亲学习的,刚开始学习织花,在机头上织了一天才学会。之前她除了己用外织的都是一些小的作品,如帐沿、手帕等在景区景点售卖。但是近几年,景区、商店出现了很多图案丰富的花铺盖和机器批量生产的织锦,这使得几天才内织完一件的小作品更不好卖。李阿姨有一个儿子,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在外工作,也没有学习制作织锦的念想,李阿姨表示,现在就把织织锦当做一个兴趣,打发打发时间。

叶奶奶今年77岁,是跟着村子里的她的一个伯娘学的,自己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图案,例如燕子花九朵梅椅子花鲤鱼跃龙门等等,并且自己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职业,在也奶奶看来,这个就和古代大家闺秀要学习琴棋书画一样。

陈奶奶今年84岁,听力视力都已经不是很好。陈奶奶表示,她家原来是地主,在当时只有大户人家家里才有纺织机,在他们那个年代,西兰卡普是一种有身份的体现,并且媒人说媒的时候会带上他们织的织锦,看女子是否心灵手巧,姑娘结婚时还要用自己织的花铺盖作嫁妆。

 

责任编辑:gaoxiang